第十六章生死抉择

题记:江城吹角水茫茫曲引边声怨思长

熊君连夜赶写出新闻调查报告,从记者角度发出了应当及时防止新冠肺炎蔓延的预警,他列举了多家三甲医院发热门诊的患者和住院病人的数据,第一次披露了多名医护人员感染新冠肺炎的消息,报道了“造谣”医生甘子同感染新冠肺炎、正在重症病房抢救的情况,报道了感染病例在省内有些市州已经出现。调查报道对无动于衷、麻木不仁、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进行了批评和置疑。当他写完这份新闻调查报告后,已经是2020年元月19日凌晨。

他立在窗前,望着江城的夜空,寒月不见,乌云翻滚,北风从楼宇和街面刮过来,在树梢和窗棂间呼呼怪叫。寒潮来了,他关上窗户,回到书房,浏览当地一些新闻大事。熊君心想,自己在新闻战线工作几十年,渐渐感觉到,新闻已经开始失去舆论的某些本质,至于舆论的监督、提醒、置疑、警示、批评等,几乎没有了。他对这种现象极为不满,他发现自己的性情与目前新闻界的现状,已经有些不合,有的时候甚至是格格不入。

凌晨5点,他把新闻调查报告发给了副主编。早上八点,他收到副主编的电子邮件:老熊,你这篇稿子好!但是,我不敢发,我得请示领导!”

熊君无奈地笑了笑,回邮件道:“我是凭一名记者的良心与良智在发声,你不敢发这篇稿子,我就自己在微博和其它平台上发表,我必须呼吁,我作为记者应当发声!”

副主编拨通了熊君的电话,说:“老熊呀,你千万别乱来,现在的局势你不是不知道,说的高一点嘛,要站位正确,说的低一点嘛,记者是风险职业,别乱捅漏子。”

熊君说:“我准备公开呼吁当局某些官员应当请辞,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下岗回家卖红薯!我怕啥?大不了我不当这个记者了!”

副主编紧张起来,但态度依然温和:“你疯了?冷静,冷静!”他发给熊君一份邮件,内容是:3月18号,医情通报新增4例新冠肺炎病人,元月19号医情通报新增17例新增新冠肺炎病人并确诊,副主编特别强调地说,这充分说明有关部门是高度重视的,是密切关注的。

熊君回邮件道:“他们的通报不符合实际情况!仅抚民医院感染新冠病毒的住院病人几十上百人!”

此时此刻,张大为也看到了当日的疫情通报,他觉得疫情通的数字不太准确,现实情况不是这样。他正在参加春节前的一个廉政工作会议。参加会议的有主要领导,他决定把这一情况反映给在场的领导。张大为在当日的疫情通报上写道:我了解到新冠肺炎疫情已经很严重,并不是疫情通报上所反映的那样,我建议,及时将新冠肺炎防治上升为当地**或国家的战略行动,以防患于未然。请领导批示。他签上了自己的名字,写上年月日,当作一件大事,交给了这名参会的领导。他回到自己的座位,注意领导对他的这个建议的表情。他发现领导用手指提起通报,目光在上面停留了几十秒钟,然后把疫情通报放在了一边,并不在意张大为的建议。张大为有些懊恼,领导啊领导,别以为我在小题大做,我们市1500多万人,省6000多万人,中国14亿人,任何一点小事乘以人口基数,就是天大的事。你作为主政一方的领导,应当守土有责,安民有方,弄得不好,这不仅是丢乌纱帽的事,更有可能成为千古罪人!

会议结束后,领导叫张大为留下来,问:“你现在的主要工作是抓廉政抓反腐,抓干部的工作作风,这个新冠肺炎嘛,我们向国家有关部门报告了,听上级的!”

张大为对领导说:“我相信上级会极为关注,比我们更有警觉性,问题是我们在最前线,我们在震中,我们在一线,我们要主动,现在很多医院发热门诊病人每天成倍增长甚至更多,有些医院快瘫痪了!”他表情凝重,注视着领导。

领导摆摆手,示意他别说了,并告诉他:“钟南山院士今天晚上抵达武汉,我们看他怎么说吧。”

既然领导把话说到了这个程度,张大为无言以对。但他还是说了最后一句:“我们要有预案,应当成立防疫应急指挥部。”

领导无心再听他的话,大步走开,他要去参加一个更重要的活动。

当天,和谐社区举办了史无前例的万家宴,一些官员前去剪彩参观,并发表讲话,电视台、报社等多家媒体在现场采访报道,连线多家新媒体在线上直播,有关部门也参与了筹划推广,推波助澜,形成**,参与家庭一万三千多家,参与人数达四万余名,如此浩大热闹的场面,成为一道亮丽光彩的风景,媒体甚至称赞这是一张传统文化名片。报纸、电台、电视台、社交媒体等,一时间都充满了万家宴的味道。这一刺激把市的年味推向**。

第二天,新冠肺炎疫情形势急转直下,有关部门通报两日内新增新冠肺炎病例大增。尤其是钟南山院士来武汉后,经过实地调研了解,通过中央台连续采访,他直接确认新冠病毒可以人传人,已经人传人!

钟南山院士通过中央电视台向国人民发声,犹如晴天霹雳,震惊了人们,警醒了人们,告诫了人们。这一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