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ep;“斥候来报,曹军在襄阳的兵力不过一千,倒有大队人马在樊城外行动。”

&ep;&ep;徐庶的语声一顿,李睦走到地图前,找到樊城的位置,往江夏的方向比了比:“曹操是要出兵了?”

&ep;&ep;“未必。”周瑜微微一笑,“曹操用兵诡诈,虽不擅水战,却不是鲁莽之人。经白天一战,不好好将水军操练两个月,或者找到能避免在江上吃大亏的法子,他必不会仓促东征。”

&ep;&ep;“公瑾所料不差,”徐庶也跟着笑起来,走到李睦身侧,往地图上从襄阳到江陵一划,又顺着这个方向往下,往武陵郡内点了点,“孔明来时,我便派了斥候时刻探查刘备的动向,如今刘备迁江陵之民往武陵退兵,第一批的船只已经渡江,若不出意外,再过两日,这些船只就能返航,回到江陵,将剩下的民众兵将全部都载到长江对岸去。”

&ep;&ep;“等等,”李睦忽然转身,“刘备把江陵的百姓也都带到武陵去了?”

&ep;&ep;曹操兵威赫赫,刘备心知难敌,南撤渡江是最明智的举动,但带着百姓一同渡江……令李睦不由想起后世盛传的一段典故来——携民渡江!

&ep;&ep;周瑜冷笑一声:“武陵人口稀少,若无足够的百姓,刘备凭何养活数万军队?”

&ep;&ep;“但江陵的人口也仅有十万,就算全部民众肯随刘备南迁,也不足以支撑数万之军所耗费的粮草。”说到这里,徐庶轻声叹了口气。

&ep;&ep;昔日他听闻刘备仁义厚德,也颇觉得其有英主之风,想过要为其效力。但如今看来……

&ep;&ep;最近他见多了从竟陵逃来的百姓,冬雨连绵,天气恶劣,普通的百姓携家带口,扶老带幼,在曹军屠城的消息下惊慌失措,一波一波地奔逃,背井离乡,途中饥寒交迫,无数老人孩子病倒,或在山路里失足死在途中。

&ep;&ep;就为了他数万大军,漫造留言,将这些无辜百姓从江陵强行迁居到武陵,十万人口,能真正安然抵达武陵的怕是连半数都不到。

&ep;&ep;所以,当曹操在襄阳的兵力不足时,无疑就是给了刘备另一个机会——若能将一部分南郡的人口也南迁,他的军队,就多了一份供养。

&ep;&ep;携民渡江,原来不是怕曹操屠城而保护民众,人口是最重要的生产力,曹操要征伐荆州,却不可能杀光屠尽荆州之民,当初徐州屠城也只是起兵之初的立威。携民渡江,只是因为武陵郡人口太少,刘备养不活军队而已。

&ep;&ep;尽管李睦早就知道乱世之中不可能有真正的仁义君子为一方诸侯,却也没想到……皇叔仁义,携民渡江,日行十里……竟是如此初衷!

&ep;&ep;如此一来,南郡的民众百姓就成了一大块能吸引刘备的肥肉……拖着刘备南撤的脚步,慢下来。

&ep;&ep;长长吐出一口气,李睦只觉得胆战心惊。逃难的民众惨状她也见到过,十多万人口,除开吴郡这样把重心移到盐渔上的特例,她算过传统的以民养军比例,要养三万兵马,就要有三十万之数,如此大规模的迁徙,落在曹操的算计之中,拖慢了刘备的脚步,被大军一冲——要死多少人?

&ep;&ep;“刘备凭什么相信曹操在襄阳的兵力不足?”曹操诡诈,连她都清楚,刘备又怎会如此轻信?

&ep;&ep;说到这个,周瑜不由苦笑:“你忘了白日那一战?”

&ep;&ep;白日一战,曹操铩羽而归。那到了晚上调兵遣将,准备一雪前耻也是情理之中,刘备实在找不到怀疑的理由,又实在太缺人口……

&ep;&ep;“曹操用兵,向来是虚虚实实。虽然此行多半是针对刘备,但若是我们全不防备,没准他真能以假作真。”徐庶朝孙绍拱手请命,“请主公立即下令,驻防安陆,以免曹军趁隙夺占沿江渡口。”

&ep;&ep;借一场突如其来,灰头土脸的败仗,因势利导,立即布下这么个局,诱刘备入瓮。若刘备真的上当了,那之前被江夏水军打得低落无比的士气就会高涨起来,因为将士们都会以为那是曹操故意输战在前。

&ep;&ep;既算计了刘备,又挽回了士气,更能巩固他在军中的威信……

&ep;&ep;想清楚其中的关节,李睦只觉得心里阵阵剧跳,只在樊城外调军稍动,就能造成如此反转之势,如此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如此老谋深算,这曹操……还是不是人!

&ep;&ep;☆、第一百三十八章

&ep;&ep;刘备后悔了。

&ep;&ep;他原本对于要不要北上往当阳和枝江两处迁民有所犹豫,毕竟曹操被江东军败于水上而调军开战,江东军却不一定会应战,若是这两家打不起来,曹操极有可能立刻掉头回襄阳。

&ep;&ep;但这两天连天的下雨,江上风高浪疾,他就算是留在江陵也渡不了江,就好像是天意要他再多带些人口去武陵一样。

&ep;&ep;他苦心经营的仁德声名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