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了完了,这下完了,原来董承拿到衣带诏之后碰巧遇上曹操是因为献帝召曹操入宫。虽然我知道历史上曹操这次并没有发现诏书,但万一因为我的穿越影响了历史进程改变了历史……曹操更加仔细的看了一看,发现了衣带里藏着的血书,指着那块白绢问董承,“这是啥?”而董承多半会一脸懵逼的回答:“我也不知道这是啥,这是陛下给我的,得去问陛下。” 汉献帝刘协,卒,享年xx年,享国xx年。 当然这是那些不明就里的史官书写的历史,与实际情况有很大的出入,历史的真相应该是: 汉献帝刘能,卒,享年二十七,享国也就两个时辰。 虽说历史上衣带诏事件东窗事发后曹操也没有立刻将献帝弄死,但毕竟给当时的丞相大人留下了一个非常不乖的坏印象,下半辈子的献帝就要每天诚惶诚恐了。 更要命的是当时曹操并没有直面献帝,有足够的时间让他冷静下来思考这颗棋子的重要性,最后曹操得出献帝还有用暂时不忙着弄死的结论。现在要是被曹操突然发现,他要是一冲动,搞个一不做二不休、激情杀人出来……我就光荣的改写历史了……以老子的生命为代价。 这让我想起了那些替补上场二十秒就被红牌罚下的足球运动员,客观的说,他们也在相当程度上改变了比赛的进程。 老神仙:“我说刘能呀,看开点,你穿越过来不就是为了改写历史吗?” 刘能:“……” 老神仙:“我说刘能呀,因也是果,果也是因,这些都是你的机缘,随遇而安吧。” 刘能:“……” 老神仙:“我说刘能呀,别灰心。就算你醒来后就死了,历史也会记住你的。” 刘能:“滚……” 这时峨冠博带的曹孟德丞相与小心翼翼捧着御赐衣带的董承国舅一个入宫、一个出宫,在宫门处不期而遇了。二人彼此友好的打了招呼,聊了聊最近的天气情况以及京城的物价飞涨导致百姓的生活幸福指数有所下降,北边的袁绍最近好像又不是很乖,江东的孙策真是让人刮目相看呀,益州的刘焉太可惜了,这么早就去世了,留下个儿子质量好像也不怎么样……整个会谈在亲切友好的氛围下进行,双方就很多问题达成一致共识,直到最后曹操的目光落到了董承手中的衣物上。 “这是啥?”曹操问。 董承肃然回答:“陛下念当年西都救驾之功,特宣我入宫,赐了这件衣服。哦,还有一根带子。” 曹操哈哈笑着,一边称赞着陛下龙恩浩荡对臣属关爱有加,一边很不见外的从董承手里将衣服拿起来,解下外袍自己穿上,左右晃了两圈,最后比了一个剪刀手问董承,“国舅,您看曹某穿着这件衣服效果如何呀?” 董贵妃既然能入侍宫闱,仪容外表自然是无可挑剔的。从遗传学的角度讲,她的哥哥也是玉树临风、孤山绝立。而大汉丞相曹孟德则是五短身材仪容欠佳,以致陈寿在《三国志》里都有意无意的忽略掉了对武皇帝外貌的描写。这件袍子穿在他身上明显是不大合身,就像是刚刚偷来的一样。 曹操试衣服的时候董承一直很紧张,这时他还不知道衣带里面有着惊天的足以让自己掉脑袋的秘密,而是因为曹操转身时好几次差点踩到了衣袍的下襟险些摔了个狗啃屎才吓得冷汗连连。这时董承的注意力有些分散,听见曹操问自己对衣服是否合身的评价,觉得这个问题听起来很是熟悉,下意识的就用平日里应付家中小妾的标准话术应了一句,“很合适,就这件吧,别再换了。” “哦?”其实曹操心里清楚自己比董承矮了将近一个头,这件袍子确实太大了,但既然国舅大人都说合适了,还不让我换下来,其中定有深意,那就干脆顺水推舟吧。“操甚是喜欢这件袍子,不知国舅可否割爱见赠呀?” 这个问题就不是家中小妾经常问的了,超出了董承的理论知识范畴,他正在考虑如何得体的婉拒时,只见一个小太监飞一般的从远处跑来。“国舅大人,哦,曹丞相也在,陛下请国舅大人陛见,有事相商。”董承趁此机会笑着对曹操说:“曹丞相,您看……”曹操将大袍子脱下,塞回董承手里回答:“操方才是在说笑,哪能真要御赐给国舅大人的衣服呢?刚好陛下刚才也宣召了我,咱们就一起过去吧。”二人又是微笑着并肩而行,继续谈论着国计民生,张小让亦步亦趋的跟在后面,大气都不敢出。 又聊了一会儿天气,曹操突然话锋一转,“国舅大人,陛下怎么才见了你又要见呀?莫非方才有什么话没交代完吗?” “哦,方才陛下身体有些不适,并没有亲自召见在下,是贵妃娘娘代陛下接见的。”董承回答。 曹操很是感慨的说:“陛下为大汉的江山社稷殚精竭虑,以至龙体欠安。我等臣子,不能为陛下分忧,实在惭愧。” 当我这只热锅上的蚂蚁在寝宫里转到第九十八个圈子的时候,曹操和董承来了。见到屏风旁边那面巨大的青铜镜子时,两人都是一愣。按道理这时候两位大人应该踢着正步并肩而入然后一起山呼万岁的,但这面镜子在那里很威严的一横,一个人过去都有点困难。张小让在外面高喊了一声说两位大人到了,我一时还没想起来是哪两位大人,但既然来了,我就很有礼貌的请他们进来。俩人却在外面谦虚上了。 “丞相大人,您是国之重臣,您先请。” “国舅大人,您是陛下至戚,还是您先请。” “丞相先请。” “还是国舅先请。” “都别请了,石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